梦轩札记:《极简西方哲学史》(6.3&6.5)海德格尔、萨特、存在问题与存在主义
一、新知
1、此在的特性
(1)真实性:此在已经存在,它的过往构成了它的现状
(2)存在性:此在除固定的过往,还有开放的未来及伴随的责任
(3)沉沦性:此在作为外界的存在,会陷入对当下的世俗关注中
2、对此在的要求
(1)认清过去的决定因素和现在关注的问题,同时面对未来的可能性
(2)活着面对无法逃避的未来,即死亡
3、自为存在(意识)与自由
(1)原因:自为存在的的核心是虚无,即不存在人的本质
(2)结果:
1)自为的自由在于虚无的可能性,事物总是有可能会是别的样子
2)人类不能接受虚无带来的自由,一旦认识到未来总有可疑之处,就会痛苦
3)为了逃避痛苦,人们采取言而无信的策略,努力否认必然享有的自由
Ⅰ、被动地活动,通过否定主观性来避免选择的需要
Ⅱ、严厉地对待道德,让自身行为完全受制于准则,从而忽视个人的道德选择其实只属于自己,必须对其负全部责任
(3)限制:
1)选择具有真实性,人在某个时间点无法改变其个体特征,不能凭空作选择
2)个体没有基本自我,但会有基于存在构建的自我,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自为的自由
二、新语
1、此在的轮廓
“此在”对我来说是个奇妙的事物,从本科初学哲学至今,我已经听了很久,但从未真地尝试去了解它。我只知道这是海德格尔做的一个辞,用来代替他不愿使用的“人”的概念,因为“人”不能强调人的存在于世,只能让人对自身的理解误入歧途。然而“此在”又有什么优点,我并不清楚,唯独此在的真实性这一点,我仿佛早就有所体会。
过去我总说,人不可能区别哪段经历塑造了自己的哪里,也不会真地知道哪个事件对自己影响深、另一个影响浅——用我之前的说法,即“是不是这个细节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无从知道,因为我并未体验过没有这个细节的人生,而这个世界的因果却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参与塑造了今天的我;如果没有它,我就不会是这个‘我’。它同我人生中任何一个其他的细节一样,都要为我今天的模样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正如历史不是因其有影响而存在,从而被赋予价值的;相反,它是出于存在而有影响,结果必定要产生价值。”现在我终于知道,这竟是存在主义的一种萌芽思考,看来早在五年以前,存在主义对我的亲和力就已经很高了。
我想,这份沉重的真实就是存在问题的起点,也奠定了存在主义的基本色彩。因为,当此在开始捕捉并探索自己时,存在的真实性已先一步到场了,后面的一切都受到真实的约束,此刻存在的意识只能在意识存在的此刻由意识此刻的存在出发,因为不论它是否以过去为对象,过去已成就了它。而既然过去的存在百分之一百地为此处的真实负责,那么此处的存在也必须百分之一百地为彼处的真实负责,换言之,不论你这一瞬做什么,它都被添到此在的真实之中。这样一来,此在的时间性就取代了确定性而成为它的本质——人不得不背负起创造自己的重担。
2、存在主义的轨迹
我从前对存在主义有朦胧的好感,大概源于对鲁迅、尼采和萨特格言警句的审美偏爱——其实对于存在主义运行的轨迹和逻辑,我是全不了解的。我喜欢听尼采说人应忠实于大地,也喜欢听萨特说人注定受自由之苦,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存在问题兴起的结果是这样的,而不是别样或与之相反呢?在牵涉了此在问题后,这个疑问似乎也一并有了解答,因为时间性一旦取代确定性,存在的本质就只能是虚无。只有目的才有内容,时间是没有内容的,它伴随的只能是混沌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是决定论反面的自由——对此在而言,就是塑造自己的自由。
遗憾的是,自由不是人的追求,确定性才是。即使在普世性的话语体系中,“追求自由”的意义也只等价于“获得被‘自由’承诺的生活”。人们想凭自由去榨取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确定的,它是目的而非时间,因此仅是沉在形式上的自由——只有时间与可能性才是此在真正必须背负的自由。如果自由单纯意味着未来的不能确定,显然会遭人痛恨,所以才生出忽视和放弃两种逃避的手法。它们其实一样,旨在摧毁权利以躲避责任——那么终于结果如何?人只是渴望失去自由,但是竟不能实现,因为渴望令他们行使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