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轩札记:《苏菲的世界》(4)自然派哲学家
一、新知
1、自然派哲学家
(1)地位:最早的希腊哲学家
(2)关注问题:(梦轩:我们生活的世界何以如此?)
1)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
2)大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3)基本观点:
1)万物不是“无中生有”的,一定有一种东西是一直都存在的
2)大自然中不断发生的变化来自某种基本物质,世上必有某种物质,万物由此衍生,最终仍回归于此
(4)评价
1)从物质世界观察到的变化出发寻求其中隐含的自然法则,超越神话的思维方式,想要透过对大自然本身的研究来了解实际的变化过程
2)让哲学逐渐脱离宗教范畴,向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
(5)遗憾:自然派哲学家的论述仅存残篇,后人只能从两个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窥见他们所下的若干结论,其思考过程不得而知
2、米雷特斯(米利都,Miletus)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
(1)泰利斯(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约前624-前546)
1)事迹:曾游历埃及等国,用阴影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
2)观点:
Ⅰ、水是万物之源(可能代表所有物质和生命源自水,消逝后也变回水)
Ⅱ、万物中皆有神在(此“神”非天神,可能代表事物中的某种生命之“灵”)
(2)安纳克西曼德(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6)
1)观点:
Ⅰ、世界由“无限定者”(无定,Apeiron)构成
Ⅱ、我们的世界是无定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2)对于其观点的猜想
Ⅰ、显然与泰勒斯不同,不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Ⅱ、可能认为基本物质不像水这样平常,而是某种无以名状的物质
(3)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前570-前526)
1)观点:
Ⅰ、万物之源是“空气”或“气体”;空气凝结成水,水进一步挤压会变成泥土;火是比较精纯的空气
Ⅱ、泥土、空气与火是创造生命的必要条件
2)评价:与泰勒斯相同,安那西梅尼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由一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3、帕梅尼德斯(爱利亚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约前540-480)
(1)出身地: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爱利亚
(2)观点:
1)现有的万物一直都存在,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会消失于无形
2)世上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3)理性主义倾向
1)巴门尼德认识到大自然的变迁,但在理智上予以否定,认为是感官造成了幻想
2)这种坚决相信人的理智的态度成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理智是知识的源泉)的源头
4、赫拉克里特斯(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Ephesus,约前540-前480)
(1)出身地:小亚细亚的爱菲斯
(2)观点
1)恒常变化和流动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静止不变(“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人不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2)相对主义: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在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相对事物之间不停的交互作用,世界将不再存在(“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
3)逻各斯(logos,赫拉克利特用以替代“神”一词):
Ⅰ、是指导大自然恒常变化的“普遍性法则”(普遍的理性)
Ⅱ、所有人都具有普遍合理性(logos),但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理性生活(“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像儿戏一般”)
Ⅲ、是大自然不断变迁与对比现象中的“一致性”,是万物之源
(3)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矛盾
1)事物的常变与不变
2)感官认知的可靠与不可靠(经验主义的倾向)
5、恩培窦可里斯(西西里的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of Sicily,约前490-430)
(1)对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矛盾的调和
1)认为巴门尼德“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的主张正确,水不会变成鱼、蝴蝶,纯粹的水永远是纯粹的水
2)必须相信感官体验,因此人亲眼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是可信的
3)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世上不只有一种元素
(2)“四元素说”
1)大自然由土、气、火、水这四个“根”组成
2)所有事物都是由泥土、空气、火与水混合而成,只是比例各不相同
3)大自然所有的变化是四种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导致的,四种元素本身永远不变,变的是四种元素的分合聚散
(3)“爱与恨”:“爱”与“恨”是自然界的两种力量。“爱”使元素聚合,产生生命;“恨”使元素分离,生命消解
(4)“物质”与“力量”:与现代科学的“矿物”和“自然力”理论的关联
(5)感官有效的原因:眼睛中也含有“四元素”,它们对应地看见自然界中的“四元素”;如果缺少任意一种,就无法看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
6、安纳萨哥拉斯(Anaxagoras,约前500-前428)
(1)经历:是第一个住在雅典的哲学家;后被责为无神论者,被迫离开雅典
(2)观点
1)“种子论”
Ⅰ、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由一种或多种基本物质变成的,而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的
Ⅱ、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而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如牛奶和食物中必定有皮肤和骨头的成分)
2)自然界的“秩序”:这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人、花与树的力量,被他称为“心灵”或“睿智”
3)天文学成就
Ⅰ、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比希腊更大的红热的石头
Ⅱ、研究一块陨石后认为,天上所有物体的成分都与地球相同,因此其他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
Ⅲ、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地球
Ⅳ、对日食现象进行了解释
二、新语
1、自然哲学的传统
当我最初知道牛顿的代表作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我颇有些不以为然,以致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甚至将它误记成“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后来哲学在我心里的地位上升,我又困惑,为什么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会用一个在汉语中被斥为“玄学鬼”而避之不及的名目来装点他的学术呢?当我读到此处时,大概已彻底明白了。
所谓“自然派哲学家”的哲学,实际上就是自然哲学,而它开创的是一条理智主义的探究自然的道路。我相信,牛顿的成功与这种传统不无关系——至少他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被提出。而这也印证了一个老生常谈,即物理学、化学等种种学科,确实是从哲学中分离出去的。但这并不是说自然科学来自哲学,我想,毋宁这样表达:“自然学在它诞生之初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依赖观察和思辨的方式来推进;而到近代,自然学则引入实验的方法、用数学来表达,由此发展出一种独立于哲学之外的新的思维和研究范式,即我们所熟知的实证科学”。
2、希腊哲学家的敏锐
现代人已经不可能知道,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何如此敏锐——如书中所言,他们只凭推理就发现了诸多奥秘,尽管他们研究自然,却没有现代科学家的设备来进行化学分析。我想,他们的哲学只有结论被亚里士多德记录下来大概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为此,对于米利都、爱利亚、爱菲斯和西西里的哲学家们究竟怎样进行他们的思考,我们都只能保持一无所知。
也许他们的许多想法来自于“如果不如此,世界就不可能如此”的矛盾吧。一些很容易就能够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始终刺激着他们——譬如动植物生长的循环,死后被分解的残骸究竟去了哪里呢?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一点作了不同的阐释和解答,但他们似乎都倾向认为,这些东西回到了它们最初的形态,不是水、就是火,或者土、风,要不就是某种更小而我们眼不能见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