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十六章 新姿态
一、新知
1、鲁迅心中常常有着功利主义与超功利心态的斗争
(1)前者表现为他启蒙主义的呐喊冲动
(2)后者受他的怀疑和悲观影响,推动他追问社会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2、国民政府对他的突然攻击乱了鲁迅的阵脚,迫使他寻找方法度过眼前的险恶处境
(1)寻找一个精神寄托:捡回历史进步的老观念,重新“奢谈理想”
(2)为理想配备现实的可能性:以苏俄为论证自己理想的材料
(3)在中国寻找苏俄的相似物:视角转向穷苦大众,将工人农民视为中国的希望
3、为了适应理想,鲁迅再次“重估”的自己的价值
(1)从“把流血看得很严重”到“有意识地替革命的残暴辩护”
(2)从“对被启蒙者的轻蔑”到“攻击造成民众愚昧的统治者”
(3)从“知识分子对革命的残暴的必然幻灭”到“知识分子因浪漫而反动、自取灭亡”
(4)把知识阶级一分为二,只有一部分“对秋月伤心,落花坠泪”的旧知识分子应该灭亡
(5)开始积极鼓吹文学的宣传价值
4、鲁迅对未来的“平民文学”提出的期望(“别一种作者”、“别一样看法”)
(1)废除方块字:汉字笔画复杂,与大众势不两立
(2)推崇“无产阶级文学”
5、与共产党的“同盟”
(1)三十年代初开始,经常与文化界的共产党人在家中来往
(2)常常充当共产党的“联络人”
(3)共产党要求写的文章,只要见解抵触不太大,也勉力照写
二、新语
1、精神上“入了党”的鲁迅
看到这里,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江泽民可以恬不知耻地说鲁迅“在精神上入了党”了。确实,照这样来看,一部分人因为他“最终投靠了苏维埃”而批判、讨厌他,认为他首尾不一,晚节不保,都是说得通的。你看他说话的立场,还有做的事情,都与一般的共产党员并无二致了。
为革命的流血辩护也好,挖苦苦命的知识分子也好,鼓吹文艺的宣传价值也好,无论以上这些,还是那“废除方块字”的口号,作为今天批判他的理由,都是充分的。更兼世界后来深受共产主义运动的苦,就连瞿秋白这样的战士,现在都不可能留下完好的名声,何况鲁迅这样半路出家的“叛徒”呢?
有的人说鲁迅是“虚与委蛇”,或者像王晓明老师这样,认为鲁迅是被国民党政府打得慌不择路,不得不与共产党接近的。对此我都不置可否。但我想,鲁迅所以这一次无法开脱,还是因为他死了。我相信,他如果没死,一定还会再一次转变;在人生的下一个岔路口,他将又一次决绝地走向权势者的对面,挖出社会和心中的黯淡来污染这片天地。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鲁迅当然看现实很用心,然而当时的革命形势确实太好,苏区其乐融融的幻象也许给他造成了错觉,让他误以为这一次终于有些盼头了,也未可知。他一直战斗至今,不就等着这希望的来吗?现在来了,感到欣喜,因而失察,也有可能。其次,鲁迅是知道事情的两个方面的,他与热血的青年不同,那一个个“敌人”口中的话语,却有不少鲁迅也是说过,并且曾经以为然的。知道得一多,当异象陡然出现时,就能立刻醒觉,而不致终于竟这样沉睡下去。
所以我想,倘他继续活下去,一定还有反动的一天——这不因为他“脑有反骨”,而是出于他的敏感。我很遗憾,如果他还活着,活到那个时候,一定又能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失去土地的哀伤,知识分子初时的欣慰与察觉上当后的愤慨等等,都写得入木三分吧。不过无论如何,“十年前他告诫年轻人,万不可做关于将来的梦,可现在呢,他自己就不断向人描绘这样的梦;十年前他已经认定,无论那些人自称什么,都不过是在争夺地狱的统治权,可现在他公开跨进那争夺的战场”,这一切都已经决定要败坏他的名声。鲁迅真是太能骗人了。他如果不是骗了自己,那就是骗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