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轩札记:《苏菲的世界》(12)希腊文化
一、新知
1、希腊化时期的历史
(1)年代
1)上限: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
2)下限(广义):公元400年前后
(2)开始的标志: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击败波斯、征服各地,使埃及、东方(远至印度)的文明与希腊的文明得以结合
(3)分期
1)希腊化前期(马其顿时期)
Ⅰ、时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东方后持续约300年
Ⅱ、表现:一个以希腊文化和希腊语为主导建立起来的新文明得以诞生
Ⅲ、中心: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的希腊人王国
2)希腊化后期(罗马时期)
Ⅰ、时间:公元前50年以后
Ⅱ、表现
(Ⅰ)罗马在军事和政治上崛起,逐渐征服所有希腊王国,其文化与拉丁文的影响横跨欧亚
(Ⅱ)在征服希腊的同时,罗马本身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成为希腊文化和哲学的继承者
Ⅲ、中心:罗马
2、希腊化时期的学术
(1)基本特点:
1)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消除;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等各民族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概念熔于一炉
2)意识形态百花齐放,在公元前后,希腊、埃及和东方的各种宗教全部汇聚于罗马,形成了新的生命哲学
(2)哲学性的宗教与宗教性的哲学
1)来源:信仰的混合
Ⅰ、希腊人的人生哲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传至本土以外的地区
Ⅱ、同时,地中海地区开始崇拜东方的神祇;两者混合产生了新的宗教
2)哲学性的宗教
Ⅰ、背景:随着城邦的国家疆界的逐渐泯灭,以城邦、国家“守护神”形式存在的宗教与人生哲学失去土壤,导致希腊化早期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与悲观主义
Ⅱ、这时期宗教的特点
(Ⅰ)经常教导人应该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
(Ⅱ)教义以秘密的方式传授,信徒通过接受这些教导,并进行某些仪式,就可望获得不朽的灵魂与永远的生命
(Ⅲ)兼顾本体论:为了达成灵魂的救赎,除了宗教仪式,也有必要解释宇宙真实的本质
3)宗教性的哲学
Ⅰ、表现:同一时期,哲学也逐渐朝“救赎”与平安的方向发展
Ⅱ、主流观点:哲学的智慧不仅本身有其好处,也应该能使人类脱离悲观的心态与对死亡的恐惧
Ⅲ、学科中心:雅典(继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
(3)科学
1)亚历山大:有规模宏大的图书馆,是数学、天文学、生物学与医学的重镇,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中心
(4)希腊化时代哲学的主题
1)致力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亟需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
2)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尤其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3、关于人生问题的三大学派
(1)犬儒学派
1)创立者:安提塞尼斯(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前445-前365)
Ⅰ、出身:雅典
Ⅱ、经历:曾受教于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节俭的生活方式感兴趣
2)基本观点
Ⅰ、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之上的(如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壮的身体)
Ⅱ、幸福不是由以上福祉构成,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并且一旦获得就不可能失去
3)代表人物:戴奥基尼斯(第欧根尼,Diogenes,前404-前323)
Ⅰ、住在一个木桶中,只有一袭斗篷、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像狗一样自然地生活)
Ⅱ、面对亚历山大的诱惑(赐予任何东西),只希望他闪到旁边,让自己可以继续晒太阳
4)“犬儒主义”含义的引申
Ⅰ、犬儒学派相信,人们无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应该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受罪
Ⅱ、这层含义在今天被引申为“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2)斯多葛学派
1)创始人:季诺(芝诺,Zeno,前336-前264)
Ⅰ、出身赛普勒斯,一次船难后来到雅典,加入犬儒学派
Ⅱ、经常在门廊(stoa)上聚集徒众,因此被称为斯多葛学派
2)主要思想
Ⅰ、“小宇宙”论: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是“小宇宙”,作为“大宇宙”的缩影
Ⅱ、“公理”论:
(Ⅰ)相信宇宙间有公理存在(“神明的律法”),它建立在亘古长存的人类理性与宇宙理性上,不随时空改变
(Ⅱ)全体人类都受神明律法的管辖,各国的法律条文只是模仿大自然法则的一些不完美法条(法学)
Ⅲ、一元论:否认个人与宇宙有别,也不认为“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冲突,主张宇宙间只有一个大自然(与柏拉图的二元论相反)
Ⅳ、必然论
(Ⅰ)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死亡)都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
(Ⅱ)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
(Ⅲ)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当命运来临时,抱怨是无用的;同时也不能沉浸在生活的快乐中
3)学派特点:
Ⅰ、富有时代精神,思想开放,容易接受当代文化
Ⅱ、呼吁“民胞物与”,非常关心政治
4)代表人物
Ⅰ、奥瑞里亚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罗马皇帝
Ⅱ、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演讲家、哲学家、政治家,创立“人本主义”(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哲学
Ⅲ、塞尼卡(塞涅卡,Seneca,前4-65),提出人本主义的口号“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
(3)伊壁鸠鲁学派
1)渊源:阿瑞斯提普斯(阿里斯提波,Aristippus,前435-前356)
Ⅰ、是苏格拉底的另一个弟子
Ⅱ、认为人生目标是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至恶之事乃是受苦”
Ⅲ、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
2)创始人: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0)
3)学派中心:雅典
4)主要思想
Ⅰ、对阿里斯提波享乐主义的发展
(Ⅰ)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Ⅱ)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大、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
(Ⅲ)“乐趣”并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乐,交朋友与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Ⅳ)要活得快乐,必须遵守古希腊人的自我规范、节制与平和等原则;节制以克服欲望,平和以忍受痛苦
Ⅱ、对德谟克利特灵魂论的发展:人不会经历死亡,因为人存在时必不死亡,死亡时必不存在
4、新柏拉图派哲学
(1)地位:
1)希腊化末期最令人瞩目的哲学学派
2)是基督教的劲敌,也深刻影响了基督教神学
(2)代表人物:普罗汀(普洛丁,Plotinus,约205-270)
1)经历:
Ⅰ、早年在亚历山大研读哲学,后来到罗马定居
Ⅱ、将形成于希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交汇点的亚历山大的“救赎论”带回罗马
2)主要思想:“一元两极论”
Ⅰ、基本观念
(Ⅰ)世界横跨两极,一端是他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是完全的黑暗
(Ⅱ)黑暗世界并非存在,只是缺乏亮光,存在的只有上帝
(Ⅲ)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位于并不真正存在的黑暗,而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圣光照射
Ⅱ、新“洞穴比喻”
(Ⅰ)普洛丁的描述:
Ⅰ)本体论:受神圣之光最多的是永恒的观念,其次是灵魂(所有生物中的亮光);离上帝最远的是无生命的物质
Ⅱ)认识论:离上帝最近的是我们的灵魂,只有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与生命的伟大与神秘合二为一;在很偶然的时刻中,我们还可以体验到作为自我的神秘之光
(Ⅱ)与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比较
Ⅰ)相同:愈接近洞口,就愈接近宇宙万物的源头
Ⅱ)不同
①、一元论:宇宙间万物都是一体,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②、即使在柏拉图所谓洞穴深处的影子中,也有微弱的上帝之光
3)普洛丁的神秘经验:一生中曾有一两次灵魂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神秘经验
5、神秘主义
(1)神秘经验
1)概述: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经验
2)内涵
Ⅰ、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上帝、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
Ⅱ、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况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认为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入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
3)实现方式:并不一定自动产生,也许必须经过“净化与启蒙”,方式包括简朴的生活和练习静坐等等
(2)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神秘主义
1)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人所描述的神秘经验往往极为相似,但当试图寻求宗教或哲学上的解释时,文化差异得以显现
2)不同的形而上学描述
Ⅰ、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者见到的是一个人形的上帝,他们认为尽管上帝存在于大自然与人的灵魂中,同时也超越万物之上
Ⅱ、东方(印度教、佛教与中国宗教)神秘主义者认为他们是与上帝或“天地之心”水乳交融
(3)无宗教信仰者的神秘主义:突然感受到“宇宙意识”或“大感觉”,觉得自己脱离时空,“从永恒的观点”感受这个世界
二、新语
1、希腊化时代与东西交流
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比我想象中的更为巨大。最初看到这个词是在那套《西欧文明》中,最初我以为不过西方历史的一个分期而已,但实际远不止如此。在这个时代里,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空间的“世界”的大小是空前的,并且直到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前,恐怕仍然无法企及。
这种影响从佛教的哲学和艺术中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印度北部诞生的“希腊式佛教艺术”,还是传入中国的、受希腊哲学影响的大乘佛教,在它们之中,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远播东方的声势,而从古代地理上看,这样的光景只能让人不由地惊叹和啧啧称奇。
更令人侧目的是文化的双向传播。在希腊文化盛行东方的同时,东方的哲学和宗教也不断西行。就在几年以前,我还在为伏尔泰研究中国、叔本华谙熟印度哲学感到惊奇,现在看来,早在两千年前的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已经有了令人不可小觑的进展。而这种交流也不像我们从教科书上得到的想象那样中途断绝——相反,它一直透过阿拉伯文明、东方基督教等并不如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那样醒目的途径默默延续着生命。
2、宗教与哲学
也许这个标题并不恰当,因为宗教与哲学并不一定是两个界限分明的东西,尤其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使得二者间本来有的分野变得更加的不明确了。如果将古典时代和以前的希腊哲学家的思考方式称为“哲学”,而将古代社会的另一种主流解释体系称为“宗教”的话,那么此时可能的确有了“哲学的宗教”和“宗教的哲学”。它们都直接关注人生——这与之前的哲学和宗教或多或少采用了“直接关注世界,间接改变人生”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3、人生哲学
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都是直接探讨人生的学派。它们的渊源或多或少都来自苏格拉底——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苏格拉底原本就是继智者学派之后,最早系统用力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家。其中,犬儒学派来自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斯多葛派则是从前者分出,而伊壁鸠鲁学派确实苏格拉底另一个弟子阿里斯提波的路线了。
苏格拉底本人多少是有些排斥感官上的享受的,或者说至少不推崇,因为他以理性为快乐的标准,感官享受既不能高于它,也不能违反它。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都部分地继承了这样的观点,而伊壁鸠鲁学派却走向了它的反面。
只凭书中给出的这点信息,我很难知道犬儒学派的哲学家们是通过理性还是感觉来追求他们自然的生活。如果是前者,我想这大约也是掩耳盗铃,因为那不是回归了自然,而是被理性说服去投靠“确定的”生活——我想,既然是苏格拉底的传承,而且后世被引申成那样的犬儒主义,或许真是如此吧;而所谓“每一个人都可以获致幸福,并且一旦获得就不可能失去”也不过是苏格拉底“正确的见解带来正确的行动”的延伸,他们所以不去追求,只不过不追求比追求更稳妥罢了。
斯多葛派据说是罗马前中期的主流哲学,确实看起来也更像是一套可以推广的意识形态。与其他哲学学派相比,它的内容更像是“一群人对于各种事物的一系列见解”,而不是一套逻辑上紧密联系的形而上学。因此,我对它并无太大的感慨。“小宇宙”只能让人联想到安纳萨哥拉斯的“种子论”;关于自然法和真理确定性的论述则使人想起苏格拉底;至于一元论和必然论,放在今天也不是特别有趣。仔细想来,斯多葛派的哲学似乎都是一些积极、正面,令人安心和方便国家政治的东西,而斯多葛派中也确实多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至于它们之间毕竟孰为因果,恐怕也见仁见智。
伊壁鸠鲁学派看起来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反叛者。它将人的幸福寄托在感觉上,仅这一点就与苏格拉底分道扬镳。不过这种对感觉的追求仍然有希腊哲学家理性的影子,比如在追求中,他们灵活地运用理性来“确保”感觉享受的稳定,与我前两年的想法也不谋而合。在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中,用理性的确定性来辅助感觉的真实性,以后者为价值判断的尺度,前者为追求的方法和手段,这种行动模式与苏格拉底的哲学相比,恐怕更能引起现代人的深思——唯一的问题在于,这种作为工具的理性会不会侵蚀价值判断的领域,让感觉体验变钝,而将原本是追求效率的工具本身打扮成一种价值呢?这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4、新柏拉图主义与神秘主义
大概出于中国人的秉性,我对神秘主义无任何的兴趣,即便在大体上算是信仰基督教的时期,我也只对它的人生哲学感兴趣,而从不深究其神秘主义的教理。而普洛丁的思想去除神秘主义之后,似乎也无太多的亮点,他的思想只是柏拉图思想的一元论的改造;而诸如“上帝”这样单纯的伟大,在“一元”的旗帜下,迟早要应运而生。
三大学派最简单的区分:斯多葛派(主流向)、犬儒派(田园向)、伊壁鸠鲁派(求乐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