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与思考 » 历史学 » 文章内容

日本武士的官途名与受领名

这些天在网上浏览时,又看见一些爱好者们对于武将通称——尤其是官名通称——产生了许多疑问,于是心下便存了一个念头,要把这些关于官名通称的知识整理成文。恰此十一佳节,时间上有了余裕,便有了这篇小文问世;个中纰漏,请诸位不吝指出。

一、武士通称的几种形式

关于日本武士的称谓,国内的研究与介绍已经很多;氏、姓、苗字、通称、实名、戒名的排列顺序大家业已知晓,这里不再赘述。而通称方面,诸如幼名、仮名一类也再难不倒一般的爱好者,我们只一笔带过。

以织田信长为例:其元服前所谓之“吉法师”即是幼名,其他常见的幼名还有“某千代”、“某某丸”等等,都是用来称呼孩童的,成年之后就不再使用;而武士之子元服之际,一般会获得另一个更为长久的通称——有的人甚至终身不作更改,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仮名”。

仮名的形式同样有许多种,最原始亦是最简单的即按长幼之序依次列下,如武田信玄之四子义信、信亲、信之、胜赖,其仮名分别为太郎、二郎、三郎、四郎;也有的家族,其仮名看似排序,实则来自父子相传(尤其嫡子),像德川家康的“次郎三郎”,其父广忠、其祖清康的仮名悉为“次郎三郎”;又有的与长幼完全无关,类似丰臣秀吉的“藤吉郎”;当然,最后还存在一部分家族,其仮名实在教人摸不着头脑,譬如大家熟悉真田昌幸长子真田信之,仮名叫作“源三郎”,其弟信繁反而叫作“源次郎”,真是奇哉怪也。

但是我们又知道,并非所有人的通称都是一成不变的。上文提到的织田信长,后来人们叫他“右府”;德川家康,又称为“内府”;武田信玄,元服时称“太郎”,后来却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被唤作“大膳大夫”。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些人都是获得了朝廷赐下的官位,从而更改了自己的通称。在战国时代,以官职作通称的武将数不胜数,如上杉弹正少弼、伊达左京大夫、今川治部大辅;且看小小一个尾张,就出了织田大和守、织田伊势守、织田弹正忠三家;更有甚者,武田氏又有三个弹正忠,与织田氏风马牛不相及的上泉信纲也叫伊势守——难道朝廷竟真有这许多个官职,连面子也不顾似地疯狂向外抛售吗?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许多武士的官位都属于私自僭称,没有得到御所承认。可是如何会形成日本战国时期各种官名泛滥的局面呢?这便要进一步引入官途名与受领名的概念了。

二、武士官名的起源

日本古代史论坛的伊达宗义殿在零九年六月发表了一篇题为《战国时代的称谓》的文章,首次将日本武士的“官名”这一概念系统地介绍给国内的日史爱好者。其中提到:

“那么,当武士拥有了官位或官名时又如何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官位与官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官位是真实从朝廷处或透过幕府推举而获得的官位,如‘守’、‘助’、‘大夫’等等。其他没有朝廷或幕府承认的,都是官名,亦称是‘自称的官位’,自然没有朝廷认证。官位十分多是自称的,也有是自家的主公给的。从主公得到的‘官名’,当时称为‘官途状’、‘官途书出’,难听的说,便是‘做假准许书’。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现呢?首先是因为就连这个武士的主公也没有为家臣向朝廷或幕府申请官位的能力,又或者根本没有这个需要,就这样给一个荣誉称谓便可。这也是当时维系主从关系的一个方法。现在的我们看来,有名无实的名称没有什么意义,但官位已一早丧失实质意义及权力的战国时代,这些名称对下级家臣来说,已是出人头地的一个小证明。”

可惜的是,宗义阁下并未就官名作出详细的界定;文中不仅没有区别官途名与受领名,也未追溯其源头。这不失为一个小小的遗憾,而今天我在此重提旧事,正是想从头至尾为大家理清对于“官名”的思绪。

其实如果仅仅想要区分官途名与受领名,那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官途”在日语中作“仕途”解,而“受领”则是“出任地方官”的意思。因此在繁纷的官名之中,但凡与国司有关的,都可以被认为是“受领名”;而“左京”、“近卫”等中央官名,是为所谓“官途名”。

从平安时代开始,“受领”一词就特指国司四等官中,前往当地赴任并承担首要行政责任的那一个。通常地,我们知道日本中世纪的地方长官是乃一国之守或权守,那么其对应的“某某守”,即此地方长官的受领名。但对例由亲王兼任国守的上野、常陆、上总等国而言,守与权守通常在京遥任,那么作为次官的介、权介就要成为地方长官,因此“上野介”、“常陆介”、“上总介”亦成为常见的受领名。大约当时地方长官并非肥缺,以致这些四五位的下级贵族们也总懒于赴任,于是更低级的“掾”和“目”也有了跃上舞台的机会,成为一国的受领。

那么,受领名是怎样开始贬值,最后竟不可胜纪呢?这也归咎于朝廷自己。公卿政治的后期,一些京商、手工业者或艺术家们在完成御所的委托之后,朝廷往往以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即根据他们的财富地位授予相应的守、介、掾等非官职性质的受领名;工商业者得赐受领名便宛若拾获金字招牌,从此在洛中挺起腰板,于是一般也乐于接受。双方一拍即合,结果受领名的下赐便成为一种惯例。治承·寿永乱后,京都疲于战祸,各地庄园又被武士强占,出售受领名就开始成为朝廷重要的收入来源。

至于官途名,其最初的来历与受领名颇为类似。镰仓时代的朝廷为筹措仪式抑法事的资金,常任命御家人为卫府或马寮的三等官(尉、允)以谋取金钱,其后产生的各种“兵卫尉”、“卫门尉”、“马允”等便成为武士最初的官途名。后来有力御家人在幕府推荐下补任有名无实的地方长官的事例也时有发生,于是官途名与受领名就这样从公卿的手里逐渐滑落到武士的囊中了。

三、战国时代的官途名与受领名

室町幕府时期,随着武士地位进一步巩固,官位授予武士的情况愈加普遍;甚至参议以上的高官都时常由武士担任——这使得武士之间以官位为代称的习俗迅速蔓延开来。将军经常上疏为武士请官,朝廷也无力回绝;到后来,有些守护大名竟私自下赐官名给家臣。在室町时代的中后期,守护大名的实力很强,而不论是天皇还是将军都处于一个半架空的状态,因而也无法干预,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最多感慨一声礼崩乐坏,声明彼官位非我所赐便算完事。于是官途名与受领名的颁发权就进一步下放至守护大名的手中。

可是守护大名毕竟也有被架空的时候。当时代渐渐步入战国乱世,守护的权力衰落,守护代、国人领主和豪族等实力派的地位提高,结果各式各样的官途名与受领名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树立起来。但凡祖上蒙过恩荫的,都要以此自矜,将他们的官名当作自己的通称;家族里实在没有荣耀的,也要自己创作一个,好像追赶潮流。等到战国大名兴起,领国一元化的进程结束,复杂混乱的官途名与受领名更沦为其统治的工具。对于有功的家臣,大名们就赐下“官途状”、“受领状”来嘉奖,准许他合法使用新的或者之前已经僭称的官途名或受领名,以此作为家臣之间的一种荣誉象征。

其实,官途名还经历了一个从随意到定式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在读音和写法上都有异于原来官位名称的新体系,被称为“百官名”。譬如“藏人”一词,在律令官制中读作“くろうど”,到了百官名里却改成“くらんど”;而在查阅战国时代的武士姓名时,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官名其实并不总是与律令官制相符,有时并不工整,常常添字少字,这就是因为使用“百官名”的缘故。这种名称体系出现的最初原因是逃避责任——亦即在中央尚有一定权势之时,地方武士出席正式场合仍不敢太为过分,于是想出了略一字、添一字等方法糊弄过关。在关东地区,还出现了一套属于当地人自己的官职名称,相传为当年平将门谋反时所创,称为“东百官”或“相马百官”。

常见的百官名有:

中务、图书、内蔵、内匠、监物、内记、式部、大学、治部、雅乐、玄蕃、民部、主计、主税、兵部、隼人、刑部、囚狱、大蔵、织部、宫内、大膳、木工、大炊、主殿、扫部、内膳、典膳、造酒、采女、主水、外记、弹正、靫负、左兵卫、右兵卫、左卫门、右卫门、左近、右近、将监、将曹、主膳、舍人、主马、带刀、左马、右马、典厩、兵库、左京、右京、东市、西市、大弐、少弐、修理、蔵人、勘解由、斋宫。

东百官名有:

赖母、源内、十内、左内、右内、左门、右门、求马、久米、伊织、左膳、右膳、小膳、左平、右平、左中、右中、中记、要人、男吏、数马、司书、浪江、波门、平马、兵马、丹下、卫守、江漏、极人、兔毛、古仙、藤马、弹马、牧太、武极、蔵主、音门、自然、男也、清记、弥刑部、大所化、小所化、多门、平角、宫门、一学、采弥、采殿、典礼、典女、远炊、斋、鹈殿、丹宫、将殿、主尾、梅干、信像、肥富、正遗、丹弥、但见、门弥、矢柄、茂手木、喜内、军记、诸领、中、求官、首令、愎马、申艺、一问多、喜问多、志津摩、能登路、织之助、织居、文内、文库、爱助、隼人助、小源太、左源太、互、恰、转、此面。

其中以东百官为通称的在战国时代似乎比较少见,为数不多的个例只见蒲生赖乡和野一色助义,前者本名真令,通称喜内,后者通称赖母。另外还有部分苗字疑出于此,如今川家臣鹈殿氏。而将东百官名作通称之例,直到江户时代才渐渐增多。也许因为室町的武家核心不在关东,所以东百官名的使用较少;又或者东百官原本就是在江户时期才得以发展起来,而平将门云云只是一种托古的说辞罢了。

四、官途状与受领状的格式

官途状的前身是与室町幕府时期将军为家臣请官之习密不可分的“官途举状”,其较官途状而言当然要正式得多,更近似于一种书信之格式。

如以下足利尊氏为家臣弥三郎请官所撰的官途举状

20101004_8c4f9899ef669193338cnFVXjLj7XsNt

其中言道“岛津大隅弥三郎佐忠,右京亮所望事,所举申公家也,早可存其旨之状如件”,译成现代汉文即“你的官途要求已传达给相关公家,特此告知”。

到了战国时期,官途名的授予已不再经过朝廷公卿,而战国大名的力量也今非昔比,于是官途状书写起来也随意得多。

可鉴以下毛利隆元所书官途状

20101004_f8ede3f626586cda2d4dChYyk46RAluf

其中只简单以“任”,加上所授予的官途名“余左卫门尉”,再于正中央签下时间与花押,最后写上家臣的名字“某某宛”便可算是完成。

至于受领状的格式,与官途状一般无疑,只是官途名改为受领名。

如下列上杉景胜所书受领状

20101004_1a2e954ecac58cf4c590bsaGgLyd35wM

草草几笔,便将肥前守这一与上杉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长官职位授予了自己的家臣栗林治部少辅。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受领名一般赐予已有官途名的武士,如上面的栗林治部少辅;而拜领官途名的武士,则一般还是白身,像前此的“中村助十郎”。如此说来,受领名在战国时代还算是比官途名更高一级的荣誉吧!

关于官途状与受领状的格式,在日本史料研究会木下聪先生编写的《全国官途状·加冠状·一字状目录》中还有详细的说明,有意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阅。特别感谢伊达宗义、立花长胜、万里小路泰房、江城梅花引等诸位阁下于行文时的给予的相助与指正,为本文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影:

20101004_e8dfb797274ccffd15dfyCvHKzUIUgd220101004_8b428938c548094005cbe529EqIhGV0A

主要参考资料:

http://ja.wikipedia.org/
http://nobunagaki.blog.shinobi.jp/Entry/47/
http://www.ribenshi.com/forum/thread-20328-1-1.html
http://rnavi.ndl.go.jp/research_guide/entry/theme-honbun-101126.php
http://www.hi.u-tokyo.ac.jp/ships/shipscontroller
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
http://www17.plala.or.jp/t-ikoma/page032.html
http://members.jcom.home.ne.jp/bamen/souke35.htm

上一篇:梅花引·秋夜望湘下一篇:天苍妙墓志铭


已有 2 条评论
  1. 雀

    阅毕
    继续十七步

    1. 你就是这样敷衍我的……

添加新评论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塑芬:这不就是我《卸载》的2022版吗
  • 塑芬:干掉他 巨无霸
  • 萌萌:我也是,想哭,不到两天时间,我仿佛将心灵迈入了进那片荒原
  • 萌萌:您还上网吗?我不知道怎么称呼您,想问个问题,qq 群是多少?作者...
  • Arya:明月大大你好呀,我也好喜欢这本书呀,也很关心坏坏熊的近况,哪怕1...
  • 匿名用户:super dick!网站又开张了!
  • 青大将丸:这是小说吗
  • :简直厉害!
  • 面膜批发:好文章,谢谢分享
  • 耐火砖:很清新的文字,拜读了!

分类

标签云

生活点滴 人生百味 读书心得 历史学 诗歌 博客故事 灵光乍现 小说 社会万象 音乐分享 文艺评论 形而上学 社会学 国学 漫画 学术评论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