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轩随录》选:读《历史学家的技艺》导言
吕西安·费弗尔《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曾被关押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就是用这种笔记本写了一部欧洲史。
--------------------
《中世纪的城市》?
吕西安·费弗尔《有关本书手稿的一点说明》
马克·布洛赫在去世之前原打算将他这部著作献给一个人,布洛赫的好友都知道那是谁,她对布洛赫和孩子倾注了一片真诚的爱心,她甘于牺牲自己,为丈夫当秘书,给他助了一臂之力。我感到无论如何都要实现布洛赫的遗愿,而且这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在此,我要写下她的名字——马克·布洛赫夫人。同她丈夫一样,她具有法兰西的信念,为了共同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样的妻子可以巧遇,不能强求,更不宜妄图把眼前的人改造成这个样子,否则必定得不偿失。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
对一个作者来说,至高无上的评价,莫过于赞扬他对学者和学童都能以同样的口吻说话。然而,“纯真”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臻于此道者是在寥若晨星。
---------------------
这是说不要无谓提高学术的门槛,去非难别人的学历与知识,以为无资格与自己交谈。
想起当初阎崇年挨打后的“三个条件”:一是清史专业,二是在清史研究领域上有学术专著,三是必须有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历。(http://news.ifeng.com/society/2/200810/1016_344_832746.shtml)
可是真要与虚无主义者去辩论,那不啻又转成无意义,则门槛之高低有无,还必须反复斟酌。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2
与其他文明不同,我们的文明总是极为关注以往的历史,万事万物都追溯到同一源头——基督教和古典遗产。我们的前贤往哲——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就擅长撰写历史,基督教就是历史学家的宗教。其他宗教体系的信仰和礼仪都源于接近洪荒时期的神话。
---------------------------
则中世纪中华文明的现世源头,岂不能追溯到轴心时代的吗?这一观点需要商榷。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4
即便不能证明历史的其他用途,至少还可以肯定,人各有所好,历史无疑具有娱乐的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至少人们确实对历史感兴趣,我本人就多年乐此不疲。
---------------------
许多年前我在“博雅杯”里写:这是不用之用。现在它倒变成我最后的护身符,因为倘以别的精神来读史,总要为人所笑;惟有这一理由,可以镇压全场,呜呼哀哉。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4
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它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单纯的爱好往往先于对知识的渴求。人们往往是在一种本能的引导下从事自己的工作,事先并不完全意识到他的结果……
---------------------
历史学在救我脱离泥潭时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可否认,是以当时的我也就把这句话理解成:“历史学的作用始终是至高无上的”。现在却开始逐渐怀疑——今天重读之后,我突然想到也许应当这样:“魅力”——“兴趣”——“激励”的过程才是至高无上的,而何种心态也和“文学自觉”是一类的,更接近于无功利主义的泰然。而彼时我的哪种观点,就偏激得多了——假使一路下去,不免为害学术。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5
系统严谨的研究一旦展开,历史的魅力也不会因此而大为逊色,相反,所有真正的史学家都能证明,无论在研究的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可以感受到这种魅力。其他任何脑力劳动同样如此,而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
和月清岚《从〈乱·龙〉对历史人物的把我谈谈历史爱好的几个阶段》
这些史料环环相扣,有的彼此印证,有的相互抵触,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便如此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体验。在反复取证的过程中,历史学的思维也得以进入我们的脑海;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的收获所得,就这样在我们的身边浮现。
------------------------
和月清岚《从〈乱·龙〉对历史人物的把我谈谈历史爱好的几个阶段》
但是,史料的价值与乐趣还远不止于此。我们知道,文献资料的出处不尽相同,则可信度更加参差不齐……至于史料的去伪存真、虚虚实实,各种变化繁纷交杂,若是精通利用之法,不仅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更兼妙趣横生。
--------------------
不愧为在我思想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影响的书呀!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5
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如我所察觉到的,某些人一听到历史要具有诗意便惶惑不安,如果有人以为历史诉诸感情会有损于理智,那真是太荒唐了。
-----------------------
这是说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法。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批评古人前,先尝试理解体会他的难处。然而又不是不要批评,只是不要乱批评。吕思勉有语云:“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只是旁观者不负责任之辞,并不是真理。因为当局者的环境,旁观者总不能尽知。假如一个人对付一个问题要顾到三方面,而旁观者只知道两方面,那从旁观者看起来,这个问题自然要好对付得多。在当局者,还要多顾全一方面,旁观者所主张的办法,他就绝不能采用。在旁观者看来,他的手段就很不高明,而要说他是一个迷者了。”这是可以为诫的。
安德烈·纪德:我们的时代已不容纯粹的娱乐,哪怕是益于心智的娱乐。
----------------
现在我国也变得如此。其实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正就不愿去过一个安逸的好日子呢?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6
当今世界已跨入原子化学的门槛,已开始探测宇宙的奥秘。然而,这个可悲的世界尽管可以为科学的进步而自豪,却并没有为人类自身创造多少幸福。
----------------------------
和月清岚《〈弗兰肯斯坦〉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反思》
当浩瀚的蘑菇云在广岛升起时,同样爆裂开来的还有科学家的悔恨与人类无限扩大的私欲。我们拥有了科学,但它的后果是——我们明明知道了比前人更多,更能为自己添增幸福的方法,却只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不幸。我们得到了破除迷信的科学主义,但他自己却化身成一个更危险的无神异教,在迷信与盲从的的同时,连我们仅存的道德安慰也一并抽走。我们不禁要想:科学,还有科学主义——毕竟他们给予人类的,到底是不是只有更强的破坏力和更大的精神虚空呢?
----------------------
这思想也来自布洛赫。这些一二战中间的夹隙里的历史学家,他们的绝望,是很有一番道理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7
激发人类思维的,不仅是力求“知其然”的欲望,而且是想“知其所以然”的欲望。因此,惟有成功地解释现象相互关系的科学,才被认为是真科学,除此之外,正如莫尔布拉克所言,不过是卖弄学问而已。现在,人们把卖弄学问当作一种娱乐或癖好,不过,同莫尔布拉克的时代一样,这根本不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东西。
----------------
我希望我们也与莫尔布拉克的时代一样,至少不要成为追求。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7
如果一门科学最终不能以某种方式改善我们的生活,就会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完美……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事实上,一种根深蒂固的秉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一旦历史在这方面显得无能为力之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慨……
----------------------------
这段话应与上文对照着看: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6
正统的实证主义者认为,一种研究的价值必须以它是否能促进行动来衡量。我想,今天是不会有人以这种口吻来说教了吧。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在事先确定一项极抽象的研究最终是否会带来惊人的效益。
------------------------------
这又是一组矛盾的命题。一方面,我们认为科学不应脱出为人类谋幸福的范畴,否则一切如弗兰肯斯坦般,悉皆转成无意义;然而,科学的研究又必要摈弃直接的功利主义。如何取舍,关系到研究的动力及正确性两面,实在不可不谓为一大问题。可是这一问题在各门学科中的形象又不通,如医学肯定比生物学功利,心理学必须比哲学实用,所以到头来,我们还得分别加以留意。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8
一般来说,贬低历史学的人似乎失之武断,他们高谈阔论,妙语连珠,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忘了问问自己,到底在谈论什么东西。他们为自己所描绘的历史研究的形象,并不是以历史研究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的,这种形象更适合论坛而不是书斋。
---------------------
这话于我“心有戚戚焉”!以前网上所见大多“后现代主义者”大抵只是此类,他们的法宝永恒只有两句:“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历史只是书上的结论,我们没有亲见,如何要去相信?”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关心历史学是如何去伪存真,挖掘史实的——二十四史式的治学方法,早在民国时候就没有了;现代的历史学思潮发展,更非他们想要知道的:所以他们甚至连后现代主义也算不上,因为横竖历史与他们是无预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0
在胚胎时期,历史只是叙述而已,那时的历史著作充斥着传闻轶事,在更长的时期内,历史主要记载重大的事件。作为一门注重理性分析的科学,它还十分年轻。现在,它终于力图深入人类活动的表层,不仅拒绝谣传和卖弄词藻的诱惑,而且要防止近代因习以为常而墨守成规的学问和经验主义的标榜,那才是更危险的毒素。
-----------------------
这话的“经验主义”我们可以从两面看,也即远古蒙昧的“经验主义”和近代实证的“经验主义”。这两种“主义”虽然同名,却实在是不一样的东西,必须分而治之。
对于前者,吕思勉说“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查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这也是一种对历史经验主义的摈弃。这套“经验主义”其实并非实证,更不科学,只是徒有其名罢了。那是说我们古人的习惯于读史,然后从个别的事件中汲取所谓“历史经验”,这实际是根本性不通的。倘按这种方法对待历史,则著史就不免为“记载重大的事件",汲取来的也只是"谣传和卖弄词藻“——我们的政客说不能忘记的历史教训,大略就是这种东西。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一回我去拜访璐妍的父亲,他说我不懂得礼貌,进而说起齐桓公的事迹,认为他成为五霸就是因为尊礼,从而说服我讲礼貌,才能成大事。这里就犯下两处错误:一者周礼并非礼貌,而是等级制度与社会规范,这是常识;二者,所谓的“历史经验”其实并不绝对,你说齐桓因尊王攘夷称霸,则又有宋襄公遵从械斗细则而败亡,孰是孰非?
至于后一种“经验主义”,其来由是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教人文社科都不得不依其法门重组自身,结果水土不服,留下许多后遗症,至今不能脱出——所幸随着经典物理的败走麦城,自然科学对人文社科的掣肘已然减少,相信通过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历史学也可以凭借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结构,真正成为完整独立的社会科学。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1
他们打算把许多明显的人类现实活动排斥在真正的人类科学之外,因为,这类活动在他们看来难以接受理性的解释。他们不无蔑视地将事件或偶发事件称为渣滓,大多数内在的、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也是渣滓。
----------------------
这是“大历史下的小问题”,我以前说:“大历史离不开小问题,否则就无以贯通前后;小问题也离不开大历史,否则也只永远是一摊古书。”这是一种“和稀泥”的说法,实际上,大历史派与小问题派的争执一直不断,以致于面临后现代的挑战,他们甚至不能一致对外。现在我觉得,历史学是实在应分成微观学和宏观学的——这两种都可以叫作历史学,都无损其作为科学的门面;让他们都得到正名,就无所谓分个高下,从而可以相辅相成,足够强大历史学的阵营。至于如何分法,我想,以“考察”为目的的学科可以作为微观学;以“联系”为目的的学科可以作为宏观学;如此和平发展,划地而治,又各取对方的成果以为自己的补充,岂不美哉?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2
由于无法把史料组织地像自然科学那样章法井然……他们对考订资料所需的新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困难和疑问尤其感到棘手,所以,从研究中他们得出虚无而谦卑的道德教训。
-----------------------
我前面已经举例说明从历史中得出道德训诫何其不可靠。黄仁宇说:“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这与前述吕思勉的思想也是异曲同工的。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P13-14
气体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已使科学的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爱因斯坦等人的理论并没有淡化这些概念,而仅仅使之更富有弹性。他们常以无限的或然性取代确定性,以永恒的相对可测性概念取代绝对的可测性……因此,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即使一门学问不具备欧几里德式的论证或亘古不易的定律,仍无损其科学的尊严……我们感到,没有必要再把从自然科学那里引进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强加给每一门知识,因为即使在自然科学家,这种模式也不再通行无阻了。
--------------------------
这话可与上文关于经验主义的论述联系着看。从布洛赫的解释看来,我前此的理解似乎无误,不过现在我们又面临的新的挑战,即所谓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历史学的发展道路即便克服了这个,还不是一马平川。另一方面,除“历史经验”外,我们还应当警惕似是而非的“历史规律”,这种一刀切式的做法看似科学,实际是极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