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系列之高复版:历史的目光
话题:目光 得分:52/70
从小我们便熟记苏轼的《题西林壁》,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是可见目光之为物,实在是神奇得可以;有时只消轻挪一步,以另一角度观之,所得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
在漫长的历史之流中,对于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只要以不同的目光看待,出现两种甚至更多彼此对立的观点亦是常有之事。最简单的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现在的我们就有幸看到两个风格迥异的版本:宫中所藏的一件慈眉善目,笑容和蔼,仿佛佛陀转世;而在民间所传的那一版中,太祖皇帝则化身为一个青面獠牙的怪兽,其凶神恶煞,比阴曹地府之牛头马面,犹过之而无不及。
这样的例子其实不胜枚举;不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民间传说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的形象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有些是因为出现在对立阵营的不同记录中,典型的要数织田信长,他在部将太田牛一所撰的史书《信长公记》中宛若天神,在敌对的朝仓等家族遗留下来的文件里却被斥为魔鬼。又有一些,像三国时江东名将周瑜,《三国志·吴书》言他“性度恢廓”,到了后世的小说评书中却变成气量狭小,不可不谓为千古奇冤——这就属于同一人物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出入了。
而为何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呢?归根结蒂,还是在于立场不同,造成了目光的不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惯处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这当然是难以避免的,但其本身却容易造成严重的误读。对立阵营的记录固然因为敌对关系而各断其章节取其所需之义;史官与平民对于历史的评判标准又殊为不同。这些都导致了观点差异的出现;因为为了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我们必须置换立场,更迭角度,投以不同之目光。
其实,历史目光的差异还不止于横向的;从时间长河的上下游投射出来的目光,其互异将更为凸显,同时也更需要我们警醒。因为,再大的角度变化也难与距离拉远所带来的震撼相比;恰似《题西林壁》后半所言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如果苏轼把他的镜头拉远,他将要看到的又会是什么呢?
在法国大革命中,拉法耶特侯爵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因为他所坚持的立宪派中间路线,守旧者人骂他“疯子”,共和党责其“保王”;可是这两种同时代的横向目光都没有能够看清他的本质。历史学家米涅预言他将因为其高尚的气节而在后人的心中“获得真正的荣誉”,竟一语成谶: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时,超过五成的法国民众选择他作为自己最崇拜的大革命英雄。
在后世的目光中洗清冤情的人是幸运的,而面对后人的审视毫不畏惧的人则是可敬的。遥想当年在巴蒂斯塔的法庭上,菲德尔·卡斯特罗那一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是何等的雄壮!每一个生在当世的人,或早或晚都要被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从远近高低的角落里纵横而视——到那时,无论是学潮、宪章、改革、还是革命,都要有被公平看待的一天。而我们从历史的目光中可以学到的,就在于更客观、全面地看待一切。否则我们所得到的,也终于只会是一个“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幻影罢了。
诸君其鉴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