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闲言碎语 » 灵光乍现 » 文章内容

佛教是什么?

这是一个佛教课上,老师常在第一节课向同学第一个提出的问题:“佛教是什么?”

记得佛教概论课的PPT中有这样一页,其中,标题是“佛教是什么”,而下面透过一条条线段与“佛教”两个大字相连的是许多词语:科学、宗教、哲学、迷信……每个词的右侧,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佛教到底是什么?

当然,佛教在是一切所能是之前,首先是佛教本身。佛教的存在不受任何前提的约束,呈现出佛教本来的面貌——这是所有或苛刻或巧妙的定义都规定不了的佛教的实存。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佛教是一门直面人生问题的“直接的学科”。这一想法来自半年以前,我遇见大一时候的一位室友,聊了之后才发现他正在研读佛经,于是深入交换了一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对佛教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这种认识大约可以归纳成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人生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问题,而人生问题归根结柢无非是怎样实践的问题。人的一切学术都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相比之下,佛教与西方的哲学传统一样,都是直接提出这一范畴并寻求解决办法,因此是“直接的学科”;其他诸种学科,绕了一个弯子,仍要绕到这里来,因此是“间接的学科”。

其次,佛教与西方哲学传统在方法上有重大的分歧,即:哲学总是尝试用理性来指导,或至少以理性来分析和说明实践问题;而佛教注重在实践本身中去理解实践。由此,与哲学不同,佛教注重通过修行来获得一种对真相的体会,而哲学则更倾向于以思考来接近对真理的言说。正因此,形而上学的基本前提,不论成功与否,哲学家都希望能以理性来证明;而作为佛教实践基础的四圣谛,佛陀却不给出任何证明——因为证明是多余的,佛法的真实性只能从实践本身中去寻找。

到此为止,佛教的性质似乎是清楚的,但问题却不止于此。“佛教是什么”不仅是“佛教怎样被人认识”的问题,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说,在前一个领域,佛教大可以自恃其特点,放手发扬其独特的智慧;那么当它被置于公共领域,面临着发展与存亡的问题时,无论科学也好、迷信也好、哲学也好、宗教也好,佛教可能不得不挺身成为其中的一种或多种,以被社会所接受。其核心在于,佛教徒如何评价和包装自己:“佛教应成为什么?”

前些时候我游至南京钟山灵谷寺,看了寺内提供的一本小册子,其中有一篇欧阳竟无居士的文章,曰“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他提出四点佛法不是宗教的证据,一者“凡宗教皆崇仰一神或多数神,及其开创彼教之教主,此之神与教主,号为神圣不可侵犯,而有无上威权,能主宰赏罚一切人物,人但当依赖他。而佛法则否”;二者“凡一种宗教,必有其所守之圣经,此之圣经,但当信从,不许讨论,一以自固其教义,一以把持人之信心。而在佛法则又异此”;三者“凡一宗教家,必有其必守之信条与必守之戒约,信条戒约即其立教之根本,此而若犯,其教乃不成。其在佛法则又异此”;四者“凡宗教家类必有其宗教式之信仰。宗教式之信仰为何?纯粹感情的服从,而不容一毫理性之批评者是也。佛法异此”。

欧阳竟无提出这四点,似有将“佛法”与宗教(religion)决裂的味道。这或许与近代破除迷信的背景有关——直至今日,我所接触的诸种传播佛教知识的书籍,也往往将“佛法”与宗教作区别的言说。大抵近代以来,一旦被扣上“迷信”的帽子,从上到下,便无前途;而宗教在人们的认识里,则近乎迷信,因此非与之撇清关系不可。

但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藏传佛教却将一种神秘体系发展到极致;如今各种金刚上师、灌顶法门层出不穷,也成一道风景。依稀记得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中就说,大乘显教是学术化的佛教,大乘密教却是神秘化的佛教;如何把这些丰富的遗产融为一炉,制订出能方便摆在大众面前的佛教的面貌,并进而使佛教“成为”此者,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以上所言,是我即兴的一点感想,不成体统,仅供记录。

上一篇:北洋政府外交的进步与无奈——以中日“二十一条”的交涉为个案的考察下一篇:梦轩札记:《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添加新评论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塑芬:这不就是我《卸载》的2022版吗
  • 塑芬:干掉他 巨无霸
  • 萌萌:我也是,想哭,不到两天时间,我仿佛将心灵迈入了进那片荒原
  • 萌萌:您还上网吗?我不知道怎么称呼您,想问个问题,qq 群是多少?作者...
  • Arya:明月大大你好呀,我也好喜欢这本书呀,也很关心坏坏熊的近况,哪怕1...
  • 匿名用户:super dick!网站又开张了!
  • 青大将丸:这是小说吗
  • :简直厉害!
  • 面膜批发:好文章,谢谢分享
  • 耐火砖:很清新的文字,拜读了!

分类

标签云

生活点滴 人生百味 读书心得 历史学 诗歌 博客故事 灵光乍现 小说 社会万象 音乐分享 文艺评论 形而上学 社会学 国学 漫画 学术评论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