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与评论

王尔德的意见

在《新约》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马太 ... [阅读全文]

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一九九三年版自序

一、新知 1、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鲁迅全集》是唯一可以自由阅读的非“领袖”著作的全集。 二、新语 1、鲁迅的面貌 在大学一年级精读鲁迅的文章以前,我对鲁迅的认识受限于初、高中的知识结构和语文老师的讲解。我以为鲁迅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塑像,威武雄壮地站在那里,攻击一切错误的意识,扶植正确的走上历史舞台。然而这是一种误解,相反,现在的我看来,鲁迅是一个失败的知识分子的典范,不过死后被一切别有用心地人可以抬高罢了。这种抬高最鲜明的在于江泽民所谓的“鲁迅虽然没有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是党的最忠诚的同志和战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然而这种抬高从另一面讲实际是贬低。鲁迅的可贵正在于他的谨 ... [阅读全文]

梦轩札记:《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再版自序

一、新知 1、鲁迅的“醉虾”比喻。 2、一尊主要出自御用“学者”之手、有点像教主、又有点像打手的名之曰“鲁迅”的神像。 3、对历史的无知,可以导致对生活记忆的简化。 二、新语 1、作为学者的“愤激”及其收敛 王晓明老师无疑是一个学者,而且很有良心。他有许多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的在这篇《再版自序》里就体现出来,譬如他对给他来信的愤青抱持一种与鲁迅相似的责任意识;也有的我从他过去的课上能听出来,譬如对这个时代的真诚忧虑,及挽留它的意图和决心。从这一面看,他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怀着知识分子的心情,实践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知识分子的目标。我想,让他的愤激最终得到收敛的,恐怕就是这种作为知识 ... [阅读全文]

梦轩札记——一个读书博客新体例

我从前没有在读书时写笔记的习惯。或许就因为这样,读过的内容总忘得很快,要不了两三年,就丢个干干净净;除非再看到内容相关的文本,绝不能想起来。我于是很恐慌,这不像是在做无用的工作吗?到头来,到底有多少能转化成我的知识和智慧,实在存疑的。我想,要改变这现状,于是开始改变读书的习惯。我迈出的第一步是在书上涂涂画画。以往我看过的书,总是特别干净,通读一遍后,还宛如新的一般;但那时起就在不这样了。我开始手持一只铅笔,随着一页页翻书,就一页页划下重点的句子,以加深对它的印象。这样做了一两个月,感觉颇良好,但很快又因为一桩事情而改变了。自大一后半期始,我的论文越写越多,对论文写作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 [阅读全文]

贾雷德·戴蒙德的回答

贾雷德·戴蒙德的回答始于耶利的问题。在前言的最初,他借一位新几内亚政治家之口阐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的人在过去的历史中会发展得如此不平衡,以致于世界上一些地区的人,最后竟有能力去统治另一些地区的人?对于任何学习历史或社会学的人而言,这都不会是一个陌生的问题。相反,这可能是一个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正如他所说的,虽然这些差异构成了世界史的最基本的事实,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始终是不确定的和有争议的。这个争议非常明显,它所带来的后果同样极其显著。诸如线性进化史观和种族主义这些在前几个世纪曾经引起无数人相互奴役与杀戮的思想糟粕或多或少都建立在这样的一个设想上: ... [阅读全文]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尽管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被认为是社会学经典著作中最通俗易懂的,但也许是出于专业思维的差异或者对社会心理学的无知,我读起来依然不十分轻松。与熟知的历史学抑哲学的理论相比,文中的专业词语显得相当难以把握;而译者的遣词造句也实在不敢恭维——一些译文的晦涩程度简直堪比德法哲学的文献。但无奈作业所迫,还是得看。书的前三章里我重点看的是第一章,也即论述个人“表演”的部分。起初,这样的观点与研究方法我是难以接受的——就如同生物学家解构人的物质组成一样,社会心理学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解构同样令人产生本能的抗拒。我甚至对他的研究动机产生了怀疑:毕竟如此这般地揭示人们作假的道理,他是要改变些什 ... [阅读全文]

我之鲁迅观

身在我们的地方,不读鲁迅是近乎不可能的。因为倘你不读,老师也要你读;老师不要,考试也要你读;不要考试,便进不得学校的门——是以中国的学生,读到大学这层面的,多少知道一些鲁迅;所区别者,不过深浅、高低、好恶等琐碎的问题。然而琐碎的问题很要紧。从小到大,随着我阅读鲁迅的阶段区别,我对鲁迅的认识也有大的区别——其实往往是这样的:小时候不想看鲁迅,就跟人家传些什么“三怕周树人”之类的鬼话,纯属好玩;后来既知道鲁迅是个人物,就强迫自己读,可仍旧似懂非懂,只晓得:噢!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再后来,看他的作品多了,则读他不同的文章,见到的又是不一样的鲁迅——看杂文,宛如是猛士;看诗歌,好像是幽鬼; ... [阅读全文]

无法体会的草原之美

契诃夫的《草原》并非一部长篇小说——它实在不长,且叙事清晰,情节也不蜿蜒曲折,照理是易于通读的。但以其全篇不过七万言的规模,竟化去我几乎一个通宵的时间,实在出人意料。我想,大约我读它的方式错得离谱,这才事倍功半了吧。不晓得什么时候,已经习惯用读文献、或者说读《野草》的方式读一切东西——那实在是不对的,所谓《野草》,哪能与《草原》等同呢?可我初读《草原》时却正如此,一字一句都要自作聪明地钻研,宛如每一行间都暗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必须要去挖掘的。但曾几何时就发现行不通——因为契诃夫笔下的草原总是那样单纯、自然,结果每到我去深究哪个意象,总仿佛这个意象根本不是意象,而只是漫无边际的草原上、 ... [阅读全文]

竹林中杀人事件——从历史学的思想谈谈对真相的认识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篇《竹林中》是上个世纪拷问人性的最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在《竹林中》的沉重话题里,作者通过勾勒一个杀人事件,以他一贯冷峻、简洁的文字抛给读者一个巨大的疑问:何谓真实?存在着真实吗?如何理解话语与真理的关系?我看了一些书评。许多人确实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或者反省人身,或者唏嘘叹惋,以为人心里面的真相着实不可知了,但毫无积极的破立——我认为,这样的“对人性真实的反思”其实是无益的,而与历史学上的一味疑古大抵相类。实际上,读《竹林中》时我们必须面对、甚至解决这个问题,而绝不能沉浸于人言可畏的惶惶和对真相虚幻的恐慌,否则即便有意义的反思,也终成无意义的歪曲。那要如何去作有益的反思 ... [阅读全文]

《弗兰肯斯坦》与科学和科学主义的反思

引言大约距今九十年之前,一股自西向东而来的狂风正席卷中原大地——它吹落国人头顶的发髻,吹散国人眼前的浓雾,也吹醒国人心底的迷梦。在这狂风骤雨的交响曲之中,有一个最强的音——正是这个音,将我们拉入现代的世界,使这个落后的农业文明初次对现代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个音,我们的祖先们敬畏地称它“赛先生”;而现在我们晓得,它就是“科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隽永的。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认定——当第一台万能蒸汽机在詹姆斯·瓦特的大脑里诞生时,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化学反应。因为科学给人类献上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它仿佛令人类一下子就从自然的奴隶跃升成主人,教我们的生存方式也从适应 ... [阅读全文]

最新文章

最近回复

  • 塑芬:这不就是我《卸载》的2022版吗
  • 塑芬:干掉他 巨无霸
  • 萌萌:我也是,想哭,不到两天时间,我仿佛将心灵迈入了进那片荒原
  • 萌萌:您还上网吗?我不知道怎么称呼您,想问个问题,qq 群是多少?作者...
  • Arya:明月大大你好呀,我也好喜欢这本书呀,也很关心坏坏熊的近况,哪怕1...
  • 匿名用户:super dick!网站又开张了!
  • 青大将丸:这是小说吗
  • :简直厉害!
  • 面膜批发:好文章,谢谢分享
  • 耐火砖:很清新的文字,拜读了!

分类

标签云

生活点滴 人生百味 读书心得 历史学 诗歌 博客故事 灵光乍现 小说 社会万象 音乐分享 文艺评论 形而上学 社会学 国学 漫画 学术评论

随机文章

热评文章

归档

友情链接

其它